鄂州方言研究综述
来源:鄂州大学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03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南岸,东与黄石市接壤,南临大冶市,西与武汉市毗连,北与黄冈市隔江相望,鄂州市辖鄂城、梁子湖、华容三个区,至2016年,全市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130万,是鄂东城市群的组成部分,也是湖北省第一批改革开放试验区之一。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鄂州方言在全国方言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会长熊正辉先生在万幼斌的《鄂州方言志》序中曾经指出:“湖北有三种汉语方言:西南官话,江淮官话,赣语,鄂州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这三种方言的交汇处。这种地区的方言往往有其特殊的价值,值得调查。汉语方言研究发展到今天,我们很需要一些深入的比较详细的调查报告,特别是像鄂州这类方言交汇处的方言。”[1]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2],鄂州历史文化悠久,建制复杂,唐尧时为“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为“鄂国”,西周时,为楚国的别都,称为鄂邑,两汉时,属于荆州江夏郡。三国时期,孙权在此称帝取名为“武昌”。晋代鄂州有时为郡治,有时为州府,南北朝以后被降为县治,明清两朝称为武昌县。民国二年(1913年),改武昌县为寿昌县,次年改称鄂城县,解放后,改县为市。随后鄂州历史的不断变迁,地名的不断更易,人口的迁徙变动,使得鄂州方言经历了长时间语言交际的碰撞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这种语言现状和历史格局,同时也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近70年来许多学者对鄂州方言进行过研究,本文主要介绍湖北鄂州方言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而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希望为今后鄂州方言研究指明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一、鄂州方言归属及分区研究
1948年出版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赵元任等人对湖北省方言进行大规模地调查,其中调查了以段家店为代表的鄂城话,并把鄂城方言划入楚语区。[3]1569该报告对于鄂州方言的描写与划分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但是过于笼统。
20世纪50年代末,在湖北省教育厅的组织下,一批语言学家对湖北方言进行了第二次调查,1960年整理成了《湖北方言概况》,油印内部发行,虽然对方言区的代表点做了较细致的描写,但是此书未公开发行,鄂州方言归属的认定也就无法得知。
1988年《中国语言地图集》[4]把鄂州方言划归江淮官话黄孝片,这一划分对鄂州方言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年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对湖北省方言进行了定点调查,于1994年整理出版《湖北省志·方言》[5],其中将鄂州方言归入第二区,与黄梅、营山、蕲春、武穴、罗田、浠水、黄石、麻城、黄冈、新洲、红安、黄陂、大悟、孝感、应山、安陆、云梦、应城、竹溪和竹山等20个点归入第二区,和《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方言归属大致相当。
根据李荣先生官话方言的分区以及汉语方言分区的建议[6-8],万幼斌先生(2000)在《鄂州方言志》中将鄂州方言分为两大片:“其东部、西部和西北部属江淮官话区,它包括杨叶、花湖、沙窝、燕矶、新庙、石山、西山、凤凰、古楼、樊口、临江、杜山、蒲团、长港、庙岭、大湾、泥矶、胡林、段店、华容、葛店等二十一个乡镇、管理区、及办事处。这一区域的最突出的特点是古代入声字仍读入声字。其东南和西南部地区属赣语区,它包括汀祖、泽林、碧石、东沟、沼山、太和、公友、涂家恼、梁子等九个乡镇。这一区域的最明显的特点是中古浊音不论平仄声都念送气清音(个别地方例外)。此外,鄂州还有两个类似方言岛的地方,一个是鄂城钢铁厂,一个是程潮铁矿。这两个地方因组建时从武钢调入大批武汉籍和操武汉方言的其他省地籍职工,使其语言交际偏重于汉腔(即属于西南官话的武汉方言)。”[9]实质来看,万先生将鄂州方言归为江淮官话、赣语、西南官话三大片。《鄂州市志》(2000)在第二十九篇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谈到了方言,它主要采用的是万幼斌先生的观点,包括鄂州方言中江淮官话和赣语区的划分以及作为江淮官话代表的鄂州话的声韵调系统和作为赣语代表的太和话的声母系统[1],书中对于鄂州方言的介绍,基本采用的是万幼斌先生的研究成果,并未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周文(2004)《鄂州方言本字考略》一文中,他认为“鄂州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区,是武汉方言下面的一个次方言。”[10]对鄂州方言的归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熊梅(2005)《太和话的语音系统和方言归属研究》描写了太和镇的音韵系统,对鄂州方言的归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太和话古全浊塞音、塞擦音清化,基本上都与同部位的送气清音合并。这一语音特点,与客赣方言一致……太和话应归入赣语。”[11]并且认为明清时期江西籍移民迁入鄂东南,其方言与当地古老方言相融合形成了有特色的赣语,与万幼斌的观点不谋而合。
吴冰洁(2008)《鄂州话音韵特点及其与武汉话比较研究》[12]以鄂州市鄂城区为调查点,将鄂州话音韵进行了描写,并将其与武汉话比较,认为声调异同是鄂州话(鄂城话)归入江淮官话,武汉话划归西南官话的的分水岭。
谈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