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大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铁军精神的铸造及其对鄂州全面发展的实践意义

北伐战争时期,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由中共直接领导的一支革命武装,在北伐战争中所向披靡,立下了赫赫战功,赢得了“铁军”称号。十年后,同样由叶挺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自1937年10月建军到1947年番号改变,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驰骋大江南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英勇善战使得人们尊称这支军队为“铁军”。新四军创造了辉煌的战绩,同时也铸造了伟大的铁军精神。因此,铁军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中创造的坚贞不屈、舍生忘死、勇于开拓、团结互助、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刚成立的新四军军部设在武汉,当时武汉成为新四军活动的中心,作为毗邻武汉的鄂州,虽然地方不大,自然也会受到武汉新四军的影响并成立了鄂南独立第五团,第五团在新四军第五师的领导下,对驱赶侵入鄂州的日本敌军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鄂州在不断创造新的鄂州速度、鄂州效率、鄂州质量、鄂州标准,在坚持“一改两化”即实现鄂州全面发展的进程中,不应当丢弃铁军精神,它是我们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一、铁军精神的形成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获得丰富的斗争经验,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这首发表在《抗敌》杂志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的《新四军军歌》,写了新四军继承北伐战争时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和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前后10余年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写了新四军的政治信仰、作战方针、军民关系等[1]。这说明铁军精神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实践基础,是在长期战火洗礼中历练而成的。 (一)铁军精神形成的思想和实践基础 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铁军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础。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当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孟子“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的豪迈气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情怀,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它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四军是在国共第二次合作中产生的,国民党顽固派在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下,发动了皖南事变,新四军从民族利益出发,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正确处理了矛盾,不让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受损。在日伪军的侵略面前,新四军为挽救民族危亡,将士不顾个人安危,采取灵活的作战方针,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敌军。新四军的种种活动都是威武不屈、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的有力体现,同时铁军精神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 铁军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长期的革命武装斗争实践是铁军精神形式的实践基础。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叶挺为团长,这是一支由中共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1926年6月,独立团作为先锋部队先行进入湖南,攻克攸县,7、8月间又先后攻占长沙、岳阳。8月下旬攻入湖北境内汀泗桥和贺胜桥,在此期间屡立战功。9月攻入武昌,经过40天的激烈战斗,叶挺独立团终于登上了武昌城,吴佩孚军队落荒而逃,独立团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斗力强、建功最大,为其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而新四军这个番号也正源于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因为叶挺对北伐战争时期的“第四军”怀有深厚的感情,于是通过陈诚向蒋介石提议将这支改编部队的番号命名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1927年南昌起义后,毛泽东以井冈山为据点,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并通过多方努力,联系上在广东潮汕地区活动的朱德,谋划会师。1928年4月,两支革命武装在宁冈砻市胜利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余部正是在北伐劲旅叶挺独立团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两千多人、近千支枪,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力得到了大大增强。前有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后有新编国民革命第四军,因此,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的精神和名称都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新四军就是由在南方坚持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南方红军游击队在多年的抗争中形成的战斗经验、光荣传统以及优良作风,对铁军精神的形成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 铁军精神是在与敌浴血奋战中铸就的。新四军从建立的那一刻就注定,其发展将是曲折和艰难的。刚成立的新四军只有1.03万人,但是面对着与日本侵略者、投降派、反共顽固派的斗争,新四军将士不畏强权、不畏艰难,为了人民幸福,在斗争中以少胜多,由弱变强,先后对日伪军作战2.46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9.37万余名,俘日伪军12.42万余名,另有5.4万余日伪军官兵投诚、反正;出于自卫,进行反顽作战3200余次,毙伤俘顽军官兵14.3万余人。十年战争中,新四军伤亡8万多人,到抗战胜利时主力部队发展到21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人,民兵自卫队96万人,成为华中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民族解放的希望之光,从而铸成了铁军精神。[2] 在与敌军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新四军坚持与敌殊死搏斗;在日、伪、顽三方夹击的情形下,不畏惧、不退却,忍饥挨冻,拼死作战,艰苦奋斗。1941年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多人准备北移抗日,当时正值寒冬,天寒地冻,道路湿滑。国民党派十万兵力围剿,新四军英勇作战,最后突围2000人,600人被俘。皖南事变虽然使新四军遭受巨大损失,但是并没有挫败他们的锐气,而是愈挫愈勇,愈战愈勇,总结经验教训,一步步发展壮大。当时不仅战乱纷纷,而且物资极度匮乏,战士们经常是“草丛当床、草根当粮”,在敌人封锁、人少、器劣的恶劣环境里,战士们吃饭都是限制的,用熬的硝代替盐,将摊上蜡烛的毛边纸用作油印,用石粉块做粉笔,猪油可以代替无线电台的滑油。正是在这种环境下,铸就了新四军不畏艰辛、勇往直前、艰苦奋斗的铁的精神。 (二)鄂州新四军独立第五团对铁军精神的贡献 一是鄂南独立第五团的成立壮大了新四军的队伍。新四军是华中地区抗日的主力军,鄂州临近湖北的中心武汉,在遭受日伪军侵略的同时,也受到强烈抗日气氛的影响。1941年1月26日,正值大年除夕,中共鄂南游击地委准备在段店的沙家咀召开扩大会议,成立鄂南独立第五团。与会人员尚未到齐,发现日军对段店湖区开始大规模的拉网式扫荡。情况紧急,地委书记李平果断决定,会议改期举行,已到会的人员立即分散转移,交通员分头通知正在赴会途中的人员。李平与通讯员陈必达从湖中转移,安全脱险。樊湖工委组织部长陈大行、统战部长郭穆生走到刘弄附近,碰上一队日伪军,被捕,2人宁死不屈,被杀害于泥矶码头,抛尸江中。日军的血腥屠杀更加激起抗日志士的斗志。2月,春节刚过,游击地委在小庙乡周家墩召开扩大会议,宣布新四军鄂南独立第五团正式成立,王甦任团长,李平任政委,程瑞如任军需主任,指战员100余人,暂编3个营,一、二营虚设,三营营长熊辉祥,教导员秦文卿,有机枪2挺、步枪70余支、手枪10余支。新四军鄂南独立第五团的成立,标志着鄂城的抗日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202独立五团成立后,英勇抗战,锄奸抗日,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对日军后方造成了严重干扰,为新四军第五师实现控制长江下游的战略计划作了很大的贡献。第五团全体将士用自己的鲜血和智慧守护着鄂州人民的安全,他们铁一般的意志是新四军精神的延伸,更是铁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靠着不同地区的抗日支流最后汇集成新四军这支庞大的抗日洪流,给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的打击。 二是鄂南独立第五团在与敌抗战中表现出的英勇善战、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精神是铁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南独立第五团成立后对鄂州抗日战争的意义是重大的,在独立五团团长壮烈牺牲,独立团遭受重大损失的时候,没有气馁,分析失败的原因,认识到发动群众、扩大根据地、坚持游击斗争的重要性,于是重整旗鼓,1942年8月2日,谈(家桥)、傅(家山)、刘(仁八)战斗打响。在团长王兴发率领下,不同旅分工合作,奋勇争先,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最后举手投降。这次战役大获全胜,俘敌700多人,缴获战马10多匹,机枪数十挺,步枪1000多支,弹药一批。在抗战中,面对强大的敌军,独立五团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条件艰苦,所用的武器、设备大部分都是通过战争俘获敌军的,部队也由原来的百余人发展到后来的千余人。这说明独立第五团是一支人民的队伍,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奉献牺牲自己,人民热烈拥护独立第五团的活动。 二、铁军精神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经历了千难万险、艰苦卓绝的斗争考验,为民族解放、人民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革命斗争过程中铸就了宝贵的革命精神——铁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如下方面。 (一)信念坚定,不怕牺牲 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是新四军战胜艰难险阻、赢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的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都是基于坚定的理想信念。皖南事变后,数百名囚在上饶集中营的官兵们,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叶挺还在狱中如此写道,“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在敌人的高压下,组织了越狱暴动,数百人逃出虎口。 新四军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善战、不怕牺牲。面对日伪军密集的炮火和强烈的攻击,新四军官兵坚定沉着、浴血奋战,有战士在申请入党申请书中这样写道:在党最需要的时候,我将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和人民,决不给我们党丢脸,决不给中华民族丢脸!1943年5月,日伪沿长江侵犯鄂南抗日指挥中心即云盖寺(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东麓麻羊垴)。张体学、罗通率十四旅四十团、四十一团和鄂大地方武装予以坚决反击,双方各投入兵力1000多人,激战一天一夜,一时间,整个麻羊垴地区杀声震天,炮声如雷,硝烟弥漫,遮天蔽日,云盖寺僧众也加入救援,箪食壶浆、组织担架队踊跃支前,掩护伤员转移,协助清洗伤口和喂食喂药。日伪孤立无援,大败而逃,此役狠狠地教训了敌人,使其不敢觊觎我麻羊垴地区,鄂大抗日根据地更加巩固。 (二)内外团结,顾全大局 新四军上下“团结一致,上下一心,同患难共甘苦,造成铁一般的战斗力。”[4]新四军内部官兵之间平等相待,团结友爱,同甘共苦,将官不搞特殊化。新四军军长项英生活简朴,拿着和普通指战员一样的工资,不开小灶,和战士们同甘共苦。这是新四军的内部团结,对外新四军也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抗日。上至开明绅士,下至平民百姓,都是新四军联合的力量,他们也愿意同新四军一起共同抗日。新四军五师鄂南第五团的成立就是团结各界力量的结果,它是在鄂南抗日挺进队、王甦梁湖抗日游击大队以及樊湖工委领导的30余人的鄂城沿江便衣队基础上组建的,一共百余人,有机枪2挺、步枪70余支、手枪10余支。独立五团在挺进鄂南的途中,必须跨越长江天堑,而日军在沿江重镇都建立了据点,因此过江困难重重,在池湖通过深入了解群众和宣传教育,动员船员参加抗日,建立水上交通站,船民们被新四军的英勇气慨所感染,他们一致表示将跟着新四军一起打日本鬼子,在部队与船员的共同努力下,迅速建成水上交通站。 无论环境多恶劣、形势有多严峻,新四军始终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顾全大局,“1、哪个地方空虚,我们就向哪里发展;2、哪个地方危险,我们就到那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区域;3、哪个地方只有敌人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我们就向那里发展。”[5]这是周恩来为新四军发展提出的三条原则,在这三原则的指导下,新四军始终以大局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无论是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还是国民党顽固派试图破坏统一战线,都以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团结抗日救国的方针不动摇,并说服国民党内部的一些将领停止反共、坚持抗日。 (三)艰苦奋斗,坚忍不拔 在当时的战争环境下,新四军将士的生活极度艰苦,吃饭要受到限制,没有盐吃,没有蜡纸,学校上课没有粉笔,电台没有滑油,将松树皮点燃照明,物资极为匮乏。在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作用下,新四军面对武器装备精良、后勤保障充裕的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从无畏惧,勇敢战斗,没有武器到敌人手里夺,没有根据地自己创建,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布匹自己织。[6] 在这种常人无法忍受的环境下能够生存下来,能够坚持与敌斗争,并且取得胜利,靠的就是坚忍不拔的意志。鄂南独立五团在行军过程中,被汉奸告密,日伪军借机将五团驻扎地夏家榜村包围,并强迫村里男女老少全部在稻场集合,将稻场团团围住,四周架起机枪,逼迫群众交出藏匿的新四军,否则就将全村烧光、杀光。见此情景,为了保护群众,负伤的团长王甦挺身而出,参加会议的领导和战士一共18人全部被俘,日军对他们用尽毒刑,软硬兼施,他们意志坚定,毫不动摇,要么切齿痛骂,要么缄口不言,日军终一无所获,恼羞成怒,将王甦等人残忍杀害。敌人的凶残以及战士们的牺牲并不能浇灭新四军的坚强斗志,幸存下来的将士继续杀敌复仇,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新四军所在的华中地区地势平坦,多平原,汪伪政权在该地区也势力强大,因此新四军在同敌伪顽之间的斗争更加复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新四军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因时因地制宜,根据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灵活多样,给敌人以有力的打击。抗战初期鉴于日寇警惕性不高,多采取伏击等战术,给敌人出乎意料的打击。在日伪军召集重兵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时,则采取游击战争,巧妙地避开敌军主力,通过出其不意的游击战争消耗敌军力量,创造条件反击敌军,达到保存自身实力,消灭敌人的目的。在反“清乡”反“扫荡”的斗争中,充分发动群众,破坏敌军占领的道路、桥梁,使敌军车辆寸步难行,通过这种方法无需动用枪支弹药就可达到削弱敌力量的目的。 鄂南独立第五团也将新四军的机动灵活、开拓创新精神发挥到极致,他们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白天将部队分散到村子的各个家庭,和群众一起劳动搞生产,一到晚上就集中起来,突袭敌人,声东击西,避实击虚。重创段店五圣宫日伪天谷剿共司令部,击毙日军、汉奸、土匪多人,缴获枪支三十余支。虽然敌我悬殊,且日伪军调动重兵对樊湖地区进行拉网式扫荡,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独立五团采取“麻雀”战术,声东击西,分散敌军注意力,开展反扫荡,保存了我军实力,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 (五)爱民为民,忠于人民 新四军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与敌军作斗争,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为了人民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的一切。在八年抗战中,新四军同根据地的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生产、同劳动,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困难。废除苛捐杂税,保护农业生产和工商业,虽然在敌人严密封锁的困难环境下,根据地的经济还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为战争奠定了物质和经济基础。 在夏家榜村的村民遭到日军围攻、威胁的时候,鄂南独立五团团长王甦及其他战士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群众的生存。独立五团战士在英勇杀敌、打汉奸、击土匪的时候,群众也对他们充满敬意和感激。群众认识到新四军是真正的抗日队伍,他们也真心诚意的拥护独立五团。胡家大湾群众将私藏的1挺轻机枪、5支步枪和1支手枪、2麻袋子弹、10余颗手榴弹献给了独立五团。许多青年积极要求入伍,独立五团发展到200多人。群众积极参与斗争,这大大增强了独立五团的实力。当独立五团将作恶多端的熊才清击毙时,群众拍手称快,欢欣鼓舞,群众高兴地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谁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新四军都有一本帐,要你三十夜里死,就不能让你活到年初一。”[3]354新四军拼尽全力救国救民,带领群众一道奋勇抗敌,群众拥护新四军的抗日活动,也为抗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三、铁军精神对鄂州实现全面发展的实践意义 鄂州作为临近武汉的城市,深受抗战气氛的影响,由鄂州人民组成的鄂南独立五团也是新四军的一部分,他们身上所传达的铁军精神也是鄂州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鄂州在新常态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一改两化”不动摇,调结构、转机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要实现鄂州全面发展,还是不能忽略传统精神力量的作用,新常态下我们依旧需要大力弘扬铁军精神。 (一)实现鄂州全面发展要弘扬新四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吃苦耐劳精神 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勇猛顽强、英勇善战、所向无敌,拥有铁一般的意志,这是铁军精神最突出的表现。鄂州各方面发展面临新常态的挑战,要深刻把握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规律和特征,善于利用新常态下的积极因素加快发展,勇于担当新常态下竞争提质的发展之责,就需要具备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吃苦耐劳精神,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新情况不畏难,崇尚节约、艰苦朴素、反对铺张浪费,为鄂州发展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精神环境。在鄂州“一改两化”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如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大,新的经济支撑点还不突出,第三产业发展进程缓慢,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不高。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用铁军精神来武装和激励自己,鼓足发展的勇气,加大改革的动力,为实现鄂州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实现鄂州全面发展要弘扬新四军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新四军是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不聊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关键时刻成立的,国共两党抓住机遇,成立新四军。皖南事变发生以后,国民党顽固派对新四军发动突然袭击,试图削弱共产党实力,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这次事变给新四军造成了重大的损害,但是也让其认识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本质,并且重新整编,继续坚持抗战。在抗战的过程中,面对强大的敌军,新四军避免与敌硬碰硬,而是采取灵活的作战方式,忽左忽右,声东击西,让敌人猝不及防,最终消灭敌人。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创造了有利的内外环境,现在,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八大新区的雏形已经形成,“一改两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鄂州全面发展的高潮即将到来。鄂州经济发展进入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新常态意味着不确定性但也孕育着新机遇,此时我们要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激活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我们不能闭门守旧,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要努力提高抓机遇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 (三)实现鄂州全面发展要弘扬新四军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团结就是力量”,新四军坚持内外团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没有这种团结精神,也就没有新四军。鄂南独立五团在与日敌、汉奸、恶霸作斗争的过程中,也充分展现了鄂州人民的团结一致、顾全大局的精神。在处于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也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来为鄂州的发展做贡献。要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对鄂州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参与到鄂州的建设发展之中来。同时不要计小利,要顾全大局,大力发扬我市各族干部职工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为实现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团结奋斗,让全市人民的团结成为推动鄂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实现鄂州全面发展要弘扬新四军为民服务、以民为本的公仆精神 新四军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去杀敌,是为了一己私利、升官发财吗?显然不是,他们为了更多的中国人能够从战火中解脱出来,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人民群众的生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布局,发展社会事业至关重要。鄂州的发展需要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同样发展的成果也应与人民共享。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第一责任,顺应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全力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升全市人民幸福感。若将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参与发展事业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因此,只有竭力保民生,才能不断创造鄂州速度、鄂州效率、鄂州标准、鄂州质量,才能真正实现“一改两化”、全面发展,才能为全省“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做贡献、打头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