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大学学报
    主页 > 期刊导读 >

武汉岳飞文化遗迹及其变迁简论

宋代抗金名将岳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与民族英雄,也是南宋以来著名的文化名人、诗词作家与书法家。岳飞作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如今可谓家喻户晓;但相对而言,他与今武汉城区深厚的历史渊源却知之者寡。事实上,在岳飞短暂人生的最后七年,大多都是在今武汉及其周围湖北江汉流域地区度过的;今武汉城区是当时岳家军驻扎的大本营和北伐基地,是岳飞当时统帅岳家军抗金的指挥部所在地。这七年,也是岳飞一生中抗金战功最卓著、成就最辉煌、英名最震撼的七年。在今武昌、汉阳等地,历来分布有岳飞及其率领的岳家军等留下的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然而,由于历史上时空环境尤其是今武汉地区地势地貌的变化,加上岳飞的生平事迹在宋元以来尤其是明清以后被编撰为种种传奇般和神话般的故事而流传甚广,因此,今武汉城区究竟现存有哪些岳飞文化遗迹、这些文化遗迹的地址何在等却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至有的似是而非,以讹传讹。有鉴于此,本文拟就今武汉城区岳飞文化遗迹及其名称、地址变迁与历史文献源流而存有时空范围等争议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以期不吝指正。

一、宋代鄂州:岳家军大本营的时空环境

要想了解今武汉城区的岳飞文化遗迹,必须清楚地知晓宋代鄂州地区的时空环境。这是因为,当年岳飞的所有军事活动都离不开这一时空范围的制约,或者说,今武汉城区的岳飞文化遗迹也只能在这一时空范围内发生与变化。如果脱离了这一区域来论述武汉岳飞文化遗迹的具体所在,只能是无稽之谈,其结果也只能是缘木求鱼。

就时间范围而言,岳飞生于北宋徽宗崇宁二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即公历1103年3月31日,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腊月二十九日,实为公元1142年2月3日。众所周知,公元1582年10月,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布了新历法取代了原罗马凯撒大帝所颁布的儒略历。是年10月少了10天,10月4日之后紧接着就是10月15日。而西方人为了弥补公历1582年10月以前不同时期的时间误差,就将儒略历日期相应地加减上数天不等,从而换算成今天的公历。然而,中国历史上多用皇帝纪年,古人的生日皆用农历,由于有人不清楚在把中国农历日期转换成公历时格里高利历与儒略历的时间误差,所以,在查阅有关岳飞生卒年的相关资料时,有多种涉及这一年月日期的错误,甚至有的较为严谨的涉及岳飞的学术论著也存在一定的日期换算失误。

就空间范围而言,自古至今,武汉一直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之处,正如宋人所说,“江汉至鄂始合流”[1]卷五,《古体诗·题董亨道八景图》。即使自1927年开始出现“武汉”这一今通用地名以来,由于长江与汉水的分隔,武昌、汉阳、汉口多合称为“武汉三镇”,或谓“两江交汇”“三镇鼎立”[2]卷六,《总序》,第1页。然而,在岳飞生活过的南宋之初,今武汉三镇实际上只有武昌、汉阳城两镇[3]《宋元明清卷》,第1页。这是因为,今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直至明代中期成化年间因汉水入江口改道才开始出现,原来多为沼泽等水体的汉口也才开始有人居住而发展成商业重镇。因此,很明显,汉口自然不会存有与南宋当年岳飞活动有关的文化遗迹。而即使是存有当年与岳飞活动有关文化遗迹的武昌与汉阳,其历史地理环境尤其是地势地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注]参见张全明著《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上册),中华书局,2015年,第206—207页等。此书对宋代鄂州(今武汉武昌)与汉阳地貌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水陆地势的变化有较详细的论述,可供参考。。这表明,了解宋代鄂州岳家军大本营及其活动的时空环境,是了解今武汉城区岳飞文化遗迹的最基本的历史地理认知基础。

南宋时期,鄂州(今武昌)与汉阳军(今汉阳)同样隔长江而东西对峙。这里历来地势低洼。由于长江河道至今湖南城陵矶后改为由南向北的流向,至今武昌北青山矶(今阳逻湾一带)后又折为由北向南,从而导致了当时鄂州城外三面皆被长江水道包围的地势状态;加上宋时这里的长江河道几乎没有堤防修筑,因此,当时鄂州城外,大多为各种水体分布,尤其是洪水季节,不是淹没为长江河道的一部分,就是陷为一片汪洋的湖泊或者沼泽之中。这在宋元人所撰《元丰九域志·荆湖北路·鄂州》《舆地纪胜·鄂州》与《宋史·地理志》《宋史·岳飞传》等相关史书中多有明确的记载。陆游曾在乾道六年(1170)行船自长江入蜀经鄂州(今武昌)时载道:江、汉“两岸皆葭苇,弥望祠之百里荒,又无挽路……平时行舟,多于此遇盗”;“二日,东岸苇稍薄缺,时见大江渺弥”[4]卷三,孝宗乾道六年九月。